虽已入冬,但长治市武乡县大有乡脉落神村漫山遍野的“扫帚苗”却红得耀眼,乡间小路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扫帚苗学名地肤,株型紧凑、枝多叶密,是一种耐旱耐活,集食用、药用、经济与观赏为一体的植物,长成了的扫帚苗有一米来高,天然的蓬松感是制作扫帚的好材料,这也是其俗名的由来。
脉落神村农户很早就有种植扫帚苗的习惯,之前农户在荒地或地边少量种植,扎几个扫把(学名“笤帚”)供自家使用。这些年村里外出道路通畅了,内外商贸交流日益增强,农户们发现自己扎的扫把市场潜力巨大,村“两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励村民在荒山、荒坡、荒沟以及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扫帚苗,把发展扫帚苗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
“农村地面粗糙,塑料扫把不经用,用扫帚苗扎成的扫把结实耐用,用上1年不成问题。”正在自家门口晾晒扫帚苗的村民董珍平说道。
为了提高扫帚苗产业化发展水平,该村将集体和村民闲置的山林地集中起来,通过联农带农试点,积极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在闲置荒草地上种植扫帚苗,使集体和村民的弃耕林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这些扫把都是我扎的,岁数大了,不能下地劳作,坐在家门口扎扫把是可以的,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扫帚苗,我们家一年卖出去的扫把可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呢!”今年76岁的村民郁留珍正在院子里扎扫帚,虽然手脚不利落了,但每一道工序做得都很认真,老人家慢工出细活,做出的成品还真叫一个好。
扫帚苗产业化发展步入正轨后,为解决原料短缺和销售难题,该村成立了专门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从原料采购、运输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经过3年发展,脉落神村扫帚苗种植规模已达60多亩,每亩产值达4000元,年总产值达24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明显。脉落神村常住人口100余人,扫帚苗种植加工联动带动该村40户农户加入,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效应。“合作社与县环卫部门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扫把扎好后先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清点、验收、入库,之后再由环卫部门集中收购。”脉落神村党支部书记王卫兵说。
如今,脉落神村的扫帚已走向市场,一棵棵扫帚苗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小金草”。王卫兵表示,未来脉落神村还要大胆走出去,学习扫帚苗先进种植技术,做好宣传和农户培训工作,持续搞好销路,将扫帚产业做实做强做优,使扫帚苗真正成为脉落神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学导报记者 武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