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技能是不断成长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我们劳动者的底色。”1月16日,山西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常村煤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入围人选王文胜说。
1990年,王文胜高中毕业后以一名农民轮换工身份在煤矿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机电小组。30多年来,他先后对设备存在的缺陷和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工艺复杂、流程繁琐、人工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技术上的突破改进,完成了28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获得了国家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2项,部分成果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成为设备制造和配套的新标准。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道德模范、荣立省一等功和三等功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和山西省政府特殊津贴。
王文胜在井下进行机电维修
1993年8月,王文胜调入了即将投产的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大型煤矿——常村煤矿。随着工作的深度介入,他感到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技能需求,于是在1997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在太原理工大机电专业大专班半脱产学习3年后毕业,后来又在中国矿大自修了电子机械工程的本科课程。理论与技能不间断的交替互补中,技术技能也不断提升,他不仅取得了高级技师的技术等级证书,还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证。
从1994年开始,王文胜担任机电检修班和生产班班组长后,面对当时大部分工作还需要人工强体力劳动完成的状况,针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工艺、流程、设备问题,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成套装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造。
比如“进口连接液压支架装置”是用20条螺栓固定在大钢板上,经常损坏,更换难度大、影响生产时间长,他设计采用了销轴固定方法改进后,再未出现过一次事故。比如“工作面端头三角区顶板支护”非常关键,采用人工作业,存在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有安全隐患、影响生产时间长等问题,他经过反反复复的改进,设计了“综采工作面端头利用小副架改进顶板支护工艺技术”,将制作的小副架固定在转载机上,降低了人工登高、站在运输机里频繁架棚、移棚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改进后的工艺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安全化、效益化生产。这项工艺当年获得国家专利,被多家生产制造公司采用转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在“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现场
“我曾经有过无数次、连续20多个小时在井下处理刮板输送机断大链的体会,难度特别大,影响生产时间长。”2013年,王文胜带领徒弟参加全煤系统技能大赛时,无意中得知用变频器控制刮板输送机技术成熟的消息,他将这项技术及时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有效解决了刮板输送机经常“压溜”、断链条的问题。
创新是技术工人的新鲜血液,“五小”竞赛活动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职工创新意识的助推器。2008年,王文胜创建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工作室。他以工作室为平台,在不断创新中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将所学技能传承发扬,致力于带高徒、传绝技,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定期举办师傅带徒弟签约仪式和技能培训。
2015年,山西省总工会首次开展“五小”竞赛活动,他研制的“无电源气动定时排水控制器”打破了只有电源才能实现定时功能的常规做法,解决了在煤矿井下和化工企业不能有电源的地点实现定时排水等智能化控制问题,获得了山西省首届“五小”竞赛一等奖。
对创新成果改进提升
此后几年中,他以破解安全风险作为攻关课题,完成了“采煤机瓦斯监控和闭锁技术改进”等6项先进安全技术装备;他瞄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建设,研发了“远程在线电气绝缘数据测试技术”等12项实用性强、实际效果显著的开采首创技术;以企业降本增效为着力点,完成了“乳化液节能控制技术”等8项节能型智能控制技术。这些成果都取得了国家专利权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另外,策划运行的“弱电维修平台”和“乳化油企业自主制造”等转型项目建议实施后,每年为企业降本增效1000多万元。
2019年11月在常村煤矿的选矸车间,两台2米高、1.5米宽的灰白色机器人正伸出长长的手臂,把一块块煤矸石精准选出。机器人替代人工选矸,一台机器人至少能顶6名女职工,把职工从恶劣的粉尘环境中解放了出来。这是王文胜和徒弟们共同完成的抓拍成像机器人选矸系统智能化技术,获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研发成功的“选矸机器人”
他在一次次技术攻关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公司的各个单位以及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制造企业,成为这些单位的技术骨干。徒弟和成员42人次登上了全省、全行业技能大赛和省部级荣誉领奖台。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省部级技能大师、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智能化创新项目和工作室建设vr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国工匠交流会上参展。
从参加工作以来,王文胜坚守一线岗位,勇于创新实践,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精于机电设备维修、编程破译、智能制造的“双高师”工匠。作为煤炭开采技术装备维修、创新的探路人,企业智能升级、智慧转型的有力推动者,他用行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科学导报记者 武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