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多年间一直专注于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在参与《语海》的编纂中不辞辛劳,从语言材料的搜集整理到一遍一遍地校对,一丝不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经编写团队经手的校样,一份的厚度就能达到1米多高。他就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安志伟。今年五一,他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著书立说既要有学者的情怀,又要有工匠精神。一般出版的书要求为千分之三的差错率,辞书是万分之一的差错率。要达到这个要求,成就一本被世人所认可的辞书,就要下绣花一样的功夫。”这是安志伟坚守语言文化事业的初心。
到山西省社科院工作的第二年,“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3~201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语海》落户山西省社科院,由语言所具体负责。安志伟不断虚心请教老专家和有工作经验的同事,夜以继日、字斟句酌,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中干、干中学,慢慢地掌握了辞书学理论和辞书编纂技巧。
2015年安志伟因表现出色被增选为《语海》副主编,开始承担起日常联络和统稿、校对等琐碎的工作。2020年初,90岁高龄的主编温端政先生泯然去世,安志伟勇挑重担,接过了艰巨的任务,继续带领团队一字一句地编写、校对,成年累月地忙碌、操劳,不厌其烦地与相关单位沟通、联络,不放弃每一个条目,不放过每一个错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了打造传世精品呕心沥血。2022年10月,历时10年编纂,终于完成了这部近9万条目、1170万字的大型语文辞书。《语海》汇聚了群众数千年的语言智慧,填补了同类辞书的空白。
“单位领导大力支持,给我们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团队齐心协力,联合攻关,是圆满完成这部大型辞书编写任务的保障和基础。”安志伟说这是他们这个团队敢战能胜的重要砝码。也正是在这种融洽的工作氛围的感召下,激发起他对工作的热情。十年间,他几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语海》的编纂工作中。多年任劳任怨的工作,一个40多岁的年轻人头发花白,看上去与他的实际年龄有明显差别。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感召下,安志伟潜心做研究,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项目“山西民间杂字文献整理、数据库建设与研究”,走上了研究地域文化、抢救冷门绝学之路。
山西方言俗语是山西省社会、历史、民俗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独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随着方言俗语的萎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也将消失,急需抢救、记录和整理。通过日积月累的调查,抢救和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留住了这些随时可能失传的山西方言俗语。2022年“山西方言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被列入山西省社科院特色学科建设项目中,调查和研究工作将进一步推动,计划在省内各地市设代表点深入调查,记录、抢救各地的方言俗语。“课题成果将来可以运用到社会治理、旅游、会展、影视、文学、传媒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安志伟介绍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语言学研究似乎有点曲高和寡、脱离社会,不为人们所知。”安志伟认为这与语言的社会地位、交际作用以及文化价值是不相适应的。针对这种现状,安志伟始终坚持语言研究联系现实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的理念。2016年经过选拔,他参加了国家语委主办的第三届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培训班,遇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友,更坚定了他语言研究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勤耕不辍,精业笃行。安志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多次嘉奖,科研成果两次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入选第二批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选拔为第四批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9年被评为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表彰的“担当作为干部”,2023年被评为山西省社科院第一批特色学科带头人。
科学导报记者 武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