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省城太原举行的2022“山西最美残疾人”发布会上,对评选出的“最美残疾人”和“最美残疾人提名奖”获得者进行发布。山西乡村爱心大使姜艳明荣获2022“山西最美残疾人”称号。
姜艳明1977年3月生,长治市武乡县大有乡李峪垴村人,武乡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人。他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农村,用爱心和善良补偿残疾孩子们缺失的温暖,模范履行教师职责,为家乡培养出众多的“特殊人才”。
坚定信念创办特殊教育学校
姜艳明9岁时遭高压电击失去左臂。在他孤独和绝望的时候,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没有双手的杨育鹏代表国家参加远南残运会的报道,这对姜艳明的触动很大。1999年,在县残联的推荐下姜艳明走上了体育的道路。
通过勤学苦练,姜艳明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各级残疾运动会,以中长跑、标枪优势先后在湖南益阳、重庆等地举行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共获奖项40余次,奖牌20余块,多次被长治市残联授予“个人突出贡献奖”。
2008年,正当他信心满怀地积极备战在北京举办的残疾人奥运会时,不幸在一次高强度训练中,因为左脚的严重受伤,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退役回乡。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他想到了创办一所特殊学校,为和他一样有着相同命运的残疾孩子搭建一个实现梦想的小小平台。
办学要有教学场所,他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大有乡王海峪村小学撤并闲置,多次与乡政府领导和村委干部协商,终于租赁了王海峪村原单面双层教学楼。之后,又向亲戚朋友借钱、银行贷款,东拼西凑,共筹资30余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9年12月5日武乡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建校之初,面临的是学校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窘境,姜艳明就一家一户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方努力,老师聘任上了,学生招来了,教学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了,一所较为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展现在了人们眼前。“学校创办之初共有教职工8名,残疾学生40多名,其中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仅有7岁。”姜艳明回忆当时的家底。后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武乡特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在册学生达到123名(其中送教上门学生45名),教职工24名,是全县乃至全省唯一一所全免费的民办公助福利学校。
教学得法赛场上展现国际范
学校成立后,在教学条件和训练环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姜艳明以简陋的教室为孩子上课,用餐厅当体育场馆。他除了对学生们精心教学、体育训练外,在生活上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学生的家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他都记在心上。
监漳镇庙岭村的曹孔辉,由于下肢瘫痪行动不便要借轮椅活动,家人认为上学也不会有出息,姜艳明就多次去曹孔辉家里做工作,最终说动了家长,让曹孔辉上了学。姜艳明还自掏腰包,把身体素质、体育条件较好的学生输送到省、市进行训练,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除了参加省市赛事,特校同学还多次参加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涌现出多个国际水准的体育人才。如该校的冯亚萍同学,2011年9月赴荷兰参加世界轮椅与截肢人运动会,收获1金1银的好成绩;2015年9月,冯亚萍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残疾人运动会,勇夺1枚银牌。由于成绩突出,2016年,该同学被选入国家队,2019年8月参加了全国二青会火炬传递。张佳玉同学也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体育超人,她2018年在天津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获女子f55/56级的标枪金牌;当年5月,代表国家参加“2019年世界残奥田径大奖赛(北京站)暨第七届中国残疾人田径公开赛”,获世界女子组标枪冠军,也被推选为全国二青会火炬传递手之一。
残疾人竞技体育,不仅展现了武乡革命老区残疾人运动员“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而且为全国、全省人民争得了荣誉。
不忘初心助残不止爱在延伸
姜艳明带领特校教职员工,除了在体育竞技上取得惊人成绩,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展露出不俗的战绩。
2019年5月,特校组建的22人大型经典朗诵团表演的《少年中国说》应长治市第29个助残日组委会之邀,首次在长治潞州剧院进行了成功展演。2019年7月,在全国首届《少年中华说》语言艺术(北京赛区)大赛中,该节目经过初赛、复赛、总决赛,最终在与来自全国40多个地区中的2000多名选手的角逐中获得金奖。在颁奖典礼上,该校的节目还应邀作为颁奖典礼上的展演节目进行了表演。
姜艳明扶残助残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有关领导和社会大众的充分肯定,特校获得市县“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姜艳明个人先后获得第六届“感动百姓·山西乡村爱心大使”、民办教育“敬业奉献”奖、“长治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荣记市级“一等功”一次、省级“三等功”一次。
“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这个职业,就要把这个职业当成一种事业去对待,去努力做好这件有利于残疾人的事,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放眼未来,姜艳明对特校今后的发展躬耕不辍,跬步不休。
姜艳明深知,武乡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成立,目前仅仅是解决了极少数残儿的教学需求。从武乡残儿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需要去不断地完善。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他将通过不懈努力,将校址迁至距县城不足10公里处的原“宏艺小学”,现已借用部分校舍。姜艳明向记者透露,力争在“十四五”末在校学生人数突破200人。
多姿世界爱心最温暖,姜艳明用爱浇灌的特殊教育,造福了一批又一批残障学生。他把残障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将特殊教育当成自己需要花费一生去耕耘的事业,数十年敬业奉献,孜孜不倦,绽放出身残志不残的绚烂。
科学导报记者 武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