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工作中的赵长青
2022年岁末,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以网络形式召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赵长青教授,作为大会分会场主席和主持之一,以《医生的软实力》为题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好评。这是他今年以来结合自己系列研究成果,以诸多国内学术报告形式提升学科影响力的讲座之一。
在医学领域,比起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人们习惯把耳鼻咽喉科看作小学科、小领域。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赵长青教授,从40年前大学毕业选定该专业的那一刻起,便认定了“行行出状元”这一道理,靠勤奋努力和一颗炽热的事业心摸爬滚打,逐渐成长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在小领域里展现了大作为。
赵长青长期致力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干预,经过几十年艰苦探索,在变应性鼻炎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提出的临床转化医学成果——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新术式,已作为示范教材收录于韩德民院士牵头组织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资助项目”,作为公开出版发行的音像制品在全国推广;《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刊登的中华医学会《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2万字中,1500字涉及到该内容;其应邀参加了中华医学会在全国20多个城市举办的“指南巡讲”。主译的美国kennedy教授所著《鼻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专著,被作为推动中国鼻内窥镜技术发展的主要图书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内窥镜技术30年回顾展上显著位置展出。2022年以来,在国内多个学术会议上,赵长青以《医生的软实力》为题,结合自己的专著《临床随笔》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才项目(优青等)涵评会评的体会,与业内同行交流了系列研究成果和秉承人文精神,做一名有温度有筋骨的复合型医生的经历,受到专家们广泛好评。他把临床科研两手抓的经验总结为“医生的软实力”,既要“台”前出彩,又要“理性飞跃”,把医学人文情怀贯穿于医教研等方方面面。
“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不出事的医生就是好医生,我不这么看。固然,总出事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但因为怕出事总在一个平稳的圈子里兜,那永远也不会有大作为。”赵长青认为,好医生应该是在扎实的理论、过硬的技术、高尚的品德支撑下,勇于担责、敢于跨越、努力创新,尽力为患者祛除病痛的人。这也是他几十年从医奉行的准则。
18岁的女大学生王某,上初中时就不明原因出现持续性头痛症状。她一边坚持上学,一边寻访名医治病,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但始终找不到病因。头痛病使她付出了高于常人数倍的艰辛,终于在2010年考上大学。入学后,她的顽固性头痛如魔鬼缠身,越来越重,不得不考虑休学了,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赵长青。赵长青整整研究了一天,查阅相关资料,对比检查结果,最终找到了病因——孤立性蝶窦炎。这种由蝶窦病变引起的病例非常少见,蝶窦位置深而隐蔽,周围毗邻神经管、颈动脉管及垂体等重要结构,常被忽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王某的头痛彻底消失了,顺利重返课堂。
赵长青作为山西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端领军人才和国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知名专家,承担国家和省级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系列研究成果及学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山西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国内的声誉和影响力,为推动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山西学者的重要贡献。他个人也因此先后荣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耳鼻咽喉科名医奖”、全国“健康卫士”、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山医大二院该专业连续多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百名医院榜单靠前,入选复旦大学全国医院声誉榜华北地区提名医院前列。
翻开赵长青的工作笔记,厚厚的几大本,记录了他多年的工作感悟。手术部分,有他对每例重要手术的概述,自画的介绍图谱,勾勒出了病变位置、解决的问题、手术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在他的办公桌旁,放着一具头颅标本,这是他多年来手术前设计方案时随时用的。他说,一名外科大夫,手术前必须清楚额解剖,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多年来,只要第二天做手术,前一天晚上都会思考预设方案,手术下来后,再忙也会总结记录下体会和感受。
从每一个特殊病例的诊疗、每一项新工作的开展,到每一篇论文的发表、每一项课题的成功申报,乃至每一缉讲义的编写、每一篇科普文章的问世,无不凝聚着赵长青的心血和汗水。他说:“学习和工作中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都需要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重视细节,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科学导报记者 耿倩 通讯员 任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