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第二届中欧清洁能源转型国际论坛在太原市举行。作为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唯一的国际分论坛,本届论坛围绕“开放创新,共探地方层面合作契机”的主题,通过开放的政策交流与技术、商业和机制创新,共建中欧沟通机制,推动中欧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给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实现能源绿色高效利用,推动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清洁低碳是大势所趋,清洁能源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当日,世界知名智库德国博众能源、世界500强央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聚集518位两院院士和267位海外院士的院士智谷、首批国家级碳交易试点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由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校友组成的思源碳中和科技公司以及山西省能源研究会6家共同签约多边谅解备忘录,并为山西双碳能源改革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由山西省民政厅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担任名誉院长。
本届中欧论坛上揭牌成立的山西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是专门从事能源新能源创新创业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是中欧合作共建的、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省级层面设立的“双碳”与能源革命相结合的研究院(非盈利性创新联合体)。
未来,山西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助力山西“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要使命,开展能源革命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研究,动态跟踪新能源建设与碳核查、碳交易进程,发挥山西在推进全国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科技型企业孵化落地提供ag官网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坚定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努力探索资源型地区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路。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程章说:“山西承担着中国能源基地使命,坚持‘稳煤、优电、增气、上新’方针,正在加快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强力助推减煤、低碳、零碳,朝着‘双碳’目标前进;正在通过‘资源转型综改示范区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双引擎,推进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当好国家能源革命排头兵,从根本上由‘一煤独大’向‘八柱擎天’转变,培育千亿万亿低碳、零碳产业;正在通过多能互补开发、形成绿色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合力迈向碳中和新时代。”
论坛上,丹麦驻华大使馆代办、副馆长窦雯分享了丹麦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本国能源供应安全等经验。她认为这些经验可能对中国、对山西有借鉴意义,也期待能继续深化丹麦与中国的能源对话与合作,以造福全球气候。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可持续转型领域主任马丁·霍夫曼表示,气候危机是一个需要全球各国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德国正在启动清洁能源转型计划,加快对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如今,德国和中国在清洁能源转型进程中,应该进行包括政府层面、地区层面、企业和学术界在内的全方面合作。
聚焦国内能源低碳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智新认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围绕“双碳”“双控”制度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应把握碳中和投资机遇,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促进煤炭与煤电、现代煤化工的协调发展;推进煤炭与工业园区一体化开发;加大教育投资,推进碳减排专业人才培养;煤炭瓦斯资源化开发与能源化利用,推动瓦斯减排等。
面对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能源发展转型的大事,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的大事。能源转型既是实现碳中和的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基础,中国要坚定不移且循序渐进地推进。”
展望全国及山西煤炭产业转型进展,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通过深度比较全国及山西能源消耗关键指标、重点耗煤产业现状等,剖析目前面临的挑战,他建议山西合理控制煤炭产业产能产量;加强煤炭行业企业节能降碳赋能力度;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强化转型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坚持先立后破,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和能源替代路径,助推煤炭产业低碳转型。
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开展主题发言;并以“创新的合作机遇”“开放的政策交流”为主题,分别对“电力清洁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交流”“短期能源安全与远期净零排放目标并行不悖”等话题进行了中欧深度对谈。通过圆桌访谈的方式,针对“新国际局势中,重点区域如何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以及“中欧如何在变革中开展竞争与合作,并在能源转型中互惠互利”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