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路
在《说文解字》中,“晋”字,是这样解释的,“晋,进也。日出万物进。”太阳初升,万物竞进!进,是这片土地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也是这个时代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新时代的山西,进,是稳中求进的进,是知难而进的进,是与时俱进的进。
晋者,进也!
盛夏时节,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山西钢科碳材料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清洁而静谧,可它却缔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界奇迹。走进车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展台上陈列着一件件碳材新品。
2017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宝武太钢集团下属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擘画发展蓝图,指明前进方向。时光流转,初心不改,太钢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久久为功的改革创新动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从无到有做强钢科碳材产业
碳纤维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关键材料。长期以来,碳纤维的技术和产品主要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时移世易,当今世界不锈钢产业发展重心转移,中国钢铁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不锈钢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殷殷期许,化作奋进动力。在全球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太钢集团用一场拼尽全力的创新转型,打破国外封锁垄断,攻克了工业界“黑色黄金”碳纤维高端材料,从“一张白纸”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2022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国产碳纤维雪车惊艳亮相,立即成为赛场上最亮丽的风景,它的时速达160公里,满足了低风阻、高可靠、可操控等一系列要求。构成雪车主体结构与壳体材料的碳纤维,就来自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钢科碳纤,密度只有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5~10倍的优良性能闪耀冬奥会。
“在过去的9年,公司实现了碳纤维技术、品种从无到有、从有向全的发展过程。2021年,年产1800吨高端碳纤维项目投产,今年四期复合材料项目,热负荷试车,也要完工投产。”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常春报说,太钢将继续投资建设两条2000吨的生产线和一条柔性科研试验线。“十四五”末,太钢高性能碳纤维产能达6000吨,远期达万吨,向着碳纤维产业引领者的目标迈进。
向“新”而行,需要锐意改革创新。山西近年来紧跟形势,抢抓机遇,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能源优势,使得山西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进入机遇期。作为太钢集团全资子公司,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以新材料尖端技术创新为己任,以创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为目标,加速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道路上奔跑。
“我们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在高端碳纤维产业化制备技术开发中积累经验,初步实现高端碳纤维产品品种规格多元化、系列化,不断满足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工艺部部长杨晗说。
五年来,公司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将先进实验室技术与工程管理理念相结合,逐步实现高性能碳纤维制备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目前,该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用户联合承担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8项,有力推动了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技术进步,为中国碳纤维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技术攻关抢占碳纤维新高地
从事碳纤维研究20多年,是碳纤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亲历者。这位亲历者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
碳纤维技术集成度高、国际竞争激烈,因制备工艺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中国碳纤维材料曾一度受制于日本、美国等国。吕春祥说:“长期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技术严格封锁,导致我国技术比国外落后20多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日美加紧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和产品禁运,我国高端领域用碳纤维面临无米之炊的境地。”
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必须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吕春祥带领团队勇担重任。当时中国对碳纤维的关键工艺流程和装备认识处于朦胧状态,实验室技术尚未真正解决,碳纤维国产化和高端应用保障更是望尘莫及。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吕春祥在时间紧、任务重和基本没有可靠资料借鉴的情况下,精心设计方案,从科学原理、工程原理方面论证,严密组织方案。经过3年奋力攻关,终于突破了宇航级碳纤维技术,解决了碳纤维产业化关键设备的成败性技术风险问题,彻底改变了我国碳纤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碳纤维的自主保障,为使中国成为继日美后第三个掌握宇航级碳纤维技术的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t800碳纤维技术攻关过程中,吕春祥团队发现进口材料存在压缩强度低、拉伸压缩性能严重不匹配的短板,在航天应用需求的牵引下,成功开发了高压缩强度的碳纤维,这一技术突破为实现国产碳纤维技术由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跨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多年来,吕春祥带领他的团队,攻破一个个难关,不仅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与市场垄断壁垒,更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成套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中国第三代复合材料增强体——高强高模高延伸率碳纤维技术研发。
碳纤维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实验室技术的突破上,更体现在工程化技术的开发、产业应用上。2012年9月,吕春祥带领团队与当时的太钢集团合作进行t800碳纤维的产业化,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2013年底,第一条t800级碳纤维生产线建成投产;2016年1月,在国家组织的比选中,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的t800碳纤维产品以优异的产品性能和质量稳定性力拔头筹,为国家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材料保障;2017年12月,年产千吨级高端碳纤维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2021年,年产1800吨高端碳纤维项目投产,可满足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今年四期项目也将完工投产……“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我们日夜抓紧研发的日子里,在离太原30多公里的公司碳纤维生产车间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科研人员韩笑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令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全体职工备受鼓舞,在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
多年来,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在高端碳纤维产业化制备技术开发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了高端碳纤维产品品种规格多元化、系列化,满足了中国尖端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人才引进厚植企业创新沃土
在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的获得感。
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借助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优势,积极打造一流的创新平台和科研技术团队。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山西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先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3个省级研发平台,“杨晗创新工作室”升级为山西省职工创新工作室。科研平台实力进一步加强,为科技人员勇攀技术高峰搭建了广阔舞台。
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科研技术队伍成长迅速,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百千万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代表,博士硕士为骨干,总数达8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湿法纺丝、干喷湿法等产业化关键技术,解决了碳纤维专用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技术难题,掌握了碳纤维成套制备工艺,先后形成了三大系列、13个牌号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体系,覆盖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域主要品种。
五年来,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从工程建设、生产保供、技术研发等方面发力,建成三期全流程碳纤维生产线和四期碳纤维先进复合材料生产线,形成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相关产品在航天、航空、新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为激发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拟引入战略投资,同步实施科技人员股权激励计划,对研发人员和业务骨干实行股权激励,推进员工岗位创新和价值创造。
此外,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党委还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着力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工程建设、科研生产、市场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瓶颈问题,引领干部职工把满足国家重大专项和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材料需求的使命任务扛在肩上,大力推进高性能碳纤维应用领域拓展和国产化替代,实现生产规模由百吨级向千吨级迈进,进一步增强行业竞争力。
从“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对钢科碳材高质量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不断鼓舞和鞭策钢科人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为加快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笃定前行。
以新制胜写传奇,百炼成钢启新程。这里发生的故事浓缩了中国钢铁工业筚路蓝缕、成长壮大的历史。而正在这里铺展开来的蓝图,同样昭示着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未来,令人感奋。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