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专家与媒体面对面】膳食新指南 晋享好“食”光-ag官网

   2022-05-20 309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膳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吃什么、怎么吃”成了很多当代人的难题。5月13日,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承办,医知道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膳食新指南 晋享好‘食’光”为主题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太原举办,活动旨在聚焦居民膳食营养均衡管理,提升公众对膳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普及全民健康理念,引领居民驶入健康生活“快车道”,为全民开启健康生活方式保驾护航。

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现场

黄立坤:营养健康是基础

黄立坤:中国健康传播大使、山西省人民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农村人群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幅高于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dm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目前面临能量相对过剩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双重挑战。营养是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提升人体免疫力的根基。中医分析、解决人体健康问题的方法:明确1个概念——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遵循2个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养3个方面——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达到4个合理——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把握5个适度——饮食有“度”、安逸有“度”、劳作有“度”、名利知“度”、选择适“度”。食物多样是实现平衡膳食的基础,合理搭配是实现平衡膳食的关键,目前我国许多居民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成年人摄入供能食物的数量及比例搭配不合理。平衡膳食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炼出了平衡膳食八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做到平衡膳食,要从每人每户餐桌饮食合理搭配做起,也就是要吃多样化食物。从营养科学来讲,能使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及体力活动的需要,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叫平衡膳食。人体必需营养素有近50种,缺一不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

胡金辉:打造特色品牌

胡金辉: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移动数字医疗分会常务副会长、医知道(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按照国家全民营养健康服务要求,山西省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省国民营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完成全民营养健康查体任务,全面掌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为每位居民建立起真实可信的营养健康档案,并建立省级居民营养健康大数据云平台。全民营养健康365创新工程分为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宣传推广创新平台、服务体验创新平台和宣传推广路径、学科建设路径、标杆示范路径、人才培养路径、精准服务路径、创优评先路径六大路径,并将实现创建10所营养大讲堂、创建100家营养门诊、打造100个营养健康驿站、创建100个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培养1万名营养健康科普宣教员等五大目标。

打造营养健康教育主题公园,在风景区内和街道分别建设营养健康主题公园(长廊),长度不少于1000米,适合行走健身,设置不少于200块营养健康知识标识牌,内容以2022版中国营养指南要求开展,包括常见病防治、全民营养健康素养基本信息、健康技能知识、慢病防治和营养膳食知识等。充分利用“互联网 营养健康”科技创新手段,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传播体系。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包含少年儿童常见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营养膳食、慢病防治工作指南等内容。通过技术与专家的赋能,助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临床营养医学专科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并规范管理365个营养健康驿站。以社区、村镇为基本单位,提供自动血压计、电子身高体重测量仪、健康触碰一体机、膳食宝塔模型等设备。

张文青:合理膳食养身心

张文青: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营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遵循食物多样性原则,合理搭配每日食物,摄入食物应包括以下五大类: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及坚果、油脂及食盐。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谷类食物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要注意粗细粮搭配,建议每天摄入50g以上的粗粮。

我们可以适量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奶类营养成分齐全,易消化吸收。每天饮奶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提加骨密度,减缓老年人骨质丢失的速度,防止骨质疏松的产生。鱼、禽、蛋、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va、vb,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20~200g,优先选择鱼和禽。

 减少动物性脂肪,如猪油、肥猪肉、黄油、肥羊肉、肥牛肉、肥鸭鹅、鸡皮等食物摄入,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鸡皮、蟹黄、鱼子、鱿鱼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一日三餐最好定时定量,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膳食总能量的30%、40%、30%为宜。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媒体问计 专家解惑

了解新版膳食指南 更快更好“抓住”营养

科学导报:膳食指南是根据食物生产供应及居民实际生活情况,将现有的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证据研究转化为以食物为基础的平衡膳食的指导性文件。请问此次新版膳食指南的出台较之前有哪些方面的具体区别?

张文青:2022年新版的膳食指南和2016年的相比共有五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2016年指南的六条核心推荐变成了2022年的八条膳食准则。第二个变化是膳食宝塔推荐的摄入量做了微调,每周加强了食用两次水产品,因为水产品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奶的推荐量从每天300ml变为了300~500ml。盐的摄入量进一步降了1g。第三个变化是新增加了高龄老人膳食指南,这类人群需要更专业的、精细的和个体化的指导。第四个变化,首次提出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兼容了北方地区适度摄入全谷和薯类与东南沿海地区丰富的水产品、多样化蔬菜和摄盐量较少的特点,并鼓励摄入奶类食品。第五个变化是新版的膳食指南进一步完善了膳食宝塔以及餐盘的图形,并拍摄了定量食谱图案、宣传海报以及其他可以呈现的变化,使得我们的膳食指南更加可视化、现代化。

科普基层营养膳食 重视“吃”这件小事     

今日农业:基层医生是居民健康的重要“守门人”。请问段院长,基层医院应如何做好新版膳食指南的科普及推广工作?

段永强(静乐县医疗集团院长):现在基层疾病谱的现状为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居多。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为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所以营养的供给和保证、营养的均衡和科学非常重要。由于基层居民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这四类主要的慢病所导致的伤残、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突出。近年,很多致命的慢性疾病在仅仅靠传统医疗的治疗下未必达到理想效果,即治标不治本;实践发现,有些疾病通过补充恰当的营养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治标又治本,所以说给人体细胞提供充足的、正确的、比例恰当的营养,才可以达到显著的疗效。

线上线下宣传 因人而异指导   

山西科技新闻网: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在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请问张总,社区中应如何推广新版膳食指南,做好膳食营养的科普工作?

张政玉(山西畅润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目前,营养科学界都更加注重推广健康膳食模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是膳食指南的核心原则。因为除了喂养6月内婴儿的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只有通过合理搭配才能满足营养需求。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合理搭配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此次修改更加强调膳食模式的整体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同时,膳食指南针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膳食特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我们的推广宣传包含线上线下的健康教育讲座、科普短视频等,为居民朋友发放平衡膳食餐盘等营养工具包,加强对社区食堂的营养配餐指导,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等等。

吹响“全民营养周”号角 实现中国“营养健康梦”   

智慧生活报:第八届全民营养周(5月15日~5月21日)的号角已经吹响,请问赵秘书长,营养周的来历和设置是如何的?此次新版膳食指南修改的意义何在?

赵海峰(山西省营养学会秘书长):根据国务院国办发2014-3号《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第四部分指出,“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中国营养学会在第八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确定每年5月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

全民营养周目标和宗旨:“全民营养周”,旨在通过以科学界为主导,全社会、多渠道、集中力量、传播核心营养知识和实践,使民众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建立营养新生活,让营养意识和健康行为代代传递,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营养梦 健康梦”。营养周是一系列有组织、有主题、有规模、有教育意义的统一行动。是一套营养目标清楚的健康传播和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主动性活动。行动规则是全民参与、简单易行、百姓受益,传播健康文化,提升社会进步。4月26日上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这一修订是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在分析我国应用问题和挑战,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科学证据的基础上,提炼出了8条平衡膳食原则,为促进我国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警惕饮食误区 健康营养两不误 

山西日报:大家都知道,免疫是健康的基石,提升自身免疫力离不开营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选择从食物中摄取更多营养,但往往容易陷入吸收营养的误区。请黄教授为大家解析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营养误区。

黄立坤:多喝汤能补充营养?其实汤里的营养成分很少,它的主要成分还是水,营养密度低。大量喝汤,会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膳食单一,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发物”影响恢复,吃素比较好?所谓“发物”,是中国古代民间的说法,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或新疾加重的食物,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因食用所谓“发物”而导致癌症复发的病例。如果不对这些食物过敏,那它们就能吃。吃生鸡蛋营养更丰富?生鸡蛋不太好消化,而且也容易被细菌污染,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另外,蛋清中的抗生物素的物质也会影响鸡蛋营养的吸收。红肉比白肉的营养价值更高?营养价值各有不同,吃肉不应该只吃一种。一般红肉脂肪含量较高,即便是瘦肉,脂肪含量也不少。不过红肉中也富含矿物质(铁、锌),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b2、a、d)等,而白肉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牛奶 鸡蛋”是最佳早餐搭配?牛奶鸡蛋的搭配,虽然能够给我们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和钙质,但是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能量摄入不足。所以早餐除了牛奶加鸡蛋,还可以加入麦片粥、果蔬、面包等食物。

重视营养干预 实现科学救治 

山西科技报:营养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请问胡总,为什么说营养干预治疗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胡金辉:营养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那么营养干预治疗必然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1.不管是西方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认为疾病的发生85%以上是由于人体所需的不平衡所致的,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为疾”的说法,而营养的干预治疗就是从饮食结构上进行调整,使体内所需的营养素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摄入的营养均衡了,细胞就能得到修复,从而疾病就能快速地康复。2.药物的摄入只是给人体的疾病康复提供了一个场所和环境,而真正让我们的疾病康复的是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的修复,免疫系统的修复主要是在药物的控制下我们身体自身细胞得到快速修复,同时我们身体细胞的修复主要还是要靠我们摄入的食物与水来滋养,因此合理的膳食,精准的营养素摄入是疾病康复必不可缺的诊疗手段。

科学导报记者 王小静 郭亚妮 刘娜 文/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ag官网
ag官网的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