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科学的春风吹遍神州-ag官网

   2021-04-16 96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作重要讲话。科学的春风自此吹遍神州,激荡起重视科学研究、尊重知识分子的洪流,科技工作开始全面复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中央不断调整和完善科技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978年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资料图

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调试5g基站。 ■ 新华社发

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研究人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磨制用于精密测量引力的钢球。  ■ 新华社发

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程琳(左)、张蕾蕾在温室观察记录花菖蒲新品种生长情况。 ■ 新华社发

1、为科技事业定性 给知识分子正名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被公认为新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里程碑。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发表重要讲话。他后来回忆,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主要讲了两句话,一句叫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句叫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前,播音员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发言《科学的春天》:“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82岁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仍然心绪难平。当年,他是全国科学大会的年轻人:“大会的大部分会议是小组会,我们小组大多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等都在我们组。当年参会的老科学家比较多,小平同志的讲话让大家欢欣鼓舞,有的人把这称为‘第二次解放’。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作古,但当时的景象还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也曾回忆:“粉碎‘四人帮’,使知识分子政治上获得第二次解放,但是精神枷锁还不少。听了邓副主席讲话,感到思想上也得到了解放……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扫除了一大思想障碍。”


2、对各方面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春天里,新中国的科技工作开始全面复苏。全国科学大会前后,恢复科研机构的学术委员会、恢复技术职称、重建国家科委、恢复国际学术交流、科技体制改革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曾回忆:“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所有科技工作都得以逐渐恢复:过去封起来的实验室都开放了,全国各个地方、社会各界也都逐渐开始重视科技,科研经费也都有所提高,也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改变,使整个知识界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大家也开始积极投入、努力工作,争取把失去的时间再抢回来。”

全国科学大会掀起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热潮,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科技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说:“全国科学大会不仅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次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对我国的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中央尝试开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也认为:“科技事业的拨乱反正和开放改革,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和确立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开启了先路。”


3、聚焦自主创新,向科技之巅迈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技的春风不曾止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党中央以开拓创新为常态,学习新情况、掌握新问题,认真研判国内和国际的科技发展态势,不断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教授认为:“回顾改革开放的43年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科技界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中国科技所取得的成就,最大的推动力量来自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都是正确决策的结果,而这些重大决策的线索都体现在党中央召开的六次全国科技大会中。”

李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技术创新、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情况: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可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破冰之会’。”他认为,这次大会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科技界的两大难题:科技属性与知识分子问题,然后把科技界的创造潜力引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在1995年5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了人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后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本次大会的亮点在于明确强调: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06年1月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确定了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提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8个定性目标和4个定量目标。

2012年7月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可见‘创新’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李侠说,“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次会议把科技发展的主干道聚焦在自主创新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界的梦想之旅的新起点。

李侠说:“梳理这六次会议,从科学大会到科技大会到科技创新大会,我们可以发现党的科技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变化,一脉相承的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变化的是根据国内、国际形势作出的理性调整。”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也有新调整——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未来,这些要求都将逐步细化落地。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回望“科学的春天”,我们对新的征程更加充满信心。在春天里,我们步履坚定,向科技之巅迈进。


背后故事

拥抱科学的春天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虹云字正腔圆、饱含激情的朗读声,被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淹没了,几乎念不下去。这是1978年3月31日人民大会堂里的一幕。虹云宣读的,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演讲《科学的春天》,由胡平执笔、以郭沫若的名义发表。

当时,86岁高龄的郭沫若依然担任着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职,但因身体原因一直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大会召开前一天,郭沫若同夫人、医生谈判了一上午,才争取到宝贵的半小时参会时间。因此,沉疴缠身的郭沫若只在13天前的大会开幕式上短暂露面,并没有出席最后一天的闭幕式。

葛能全对郭沫若的最后一次露面记忆深刻。他记得,在3月18日的开幕式上,坐在主席台正中的华国锋在报告间隔悄悄起身,走向主席台一侧,附身贴近郭沫若,说了几句话。会后他才知道,华国锋是去关心郭沫若,问他能否坚持,要不要先回家休息。

《科学的春天》讲稿颇具郭沫若的个人风格。在大会闭幕当晚,就登上刚刚开播3个月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并通过广播传遍全中国。郭沫若在这次大会结束两个月零12天后就去世了,而他生前的最后一次书面演讲,吹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这篇被当年的中学生反复背诵的演讲,实际上是一出临时的“加戏”。全国科学大会筹备期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由文件起草小组三名成员分别负责起草邓小平、华国锋与方毅的讲稿,三篇都以“科教兴国”为基调。然而,华国锋迟迟没有回应,在大会召开前才通知,已另请他人起草了一篇讲稿,内容突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让文件起草小组十分不安,“大家觉得还是将大会的情绪提高起来,把会议开成一个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大会,于是决定请郭沫若出来。”《科学的春天》起草者胡平曾这样回忆。

当时,距离闭幕式已经没有几天了,起初定了由徐迟来写这篇急就章。但当大家看到徐迟交来的稿子,发现写得“太浪漫”,无法采用。当时已经是3月27日,距离闭幕式还剩4天。讨论来讨论去,文件起草小组最终决定,让从中宣部“借调”到会务组的年轻干部胡平来操刀。

胡平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傍晚,他从京西宾馆坐公交车回家,猛然抬头,看见车窗外的柳树已经抽出新芽。“感觉春天到了,”胡平回忆说,1976年粉碎“四人帮”,经过一年沉淀,到1978年才有了变化,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天。回到家后,胡平一夜未眠,第二天就交了稿,稍作修改后送给郭沫若审阅。据送稿的同事回来反馈,郭沫若看过很是高兴,只做了个别修改,最后用颤抖的手在文章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示认可。

这次科学大会另一个载入史册的,是开幕式上邓小平的讲话。当时担任钱三强秘书的葛能全回忆说,当邓小平说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我愿意当你们的后勤部长”时,全场掌声持续不断。

“知识分子对这次大会、对邓小平有着特殊情感,”何祚庥表示。在会上,70多岁的南京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听了小平的讲话,哭得老泪纵横。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激动地说,“我今年82岁了,但此时此刻,我心中充满活力,我要把82岁当成28岁来过。”上海生理所所长冯德培说,“过去很多争论都解决了,这样大家都可以放手放心干事情了。”“那时健在的、能出来活动的学部委员都去参加科学大会了,所以这个名单是最全的。”今年83岁的葛能全,仍记得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场景。当时,他置身于人民大会堂的万人观众席中,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这场会议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科学的春天”终于到了。


精神传承

科学技术的不可替代性

我是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首次了解到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技界的历史性盛会。这次大会的召开使得“科学的春天”润泽神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风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也是自那时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多年来,中国各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直接带动了人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作为一名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我有幸参与到相关研究活动当中。自2016年读博以来,我以生殖系统的发育与衰老作为研究方向,期望在不孕症疾病领域做一些工作。历时三年多时间,我与合作方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成功揭示了卵巢衰老的机制,为延缓卵巢生育能力降低提供了干预靶标。这些成果的取得让我深受激励,即使只是一名学生,我发现自己也可以为基础科学的进步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略尽绵力。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在国家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核心动力的作用。航空航天的发展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深海探测的进步促成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愿景。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则使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保障生命健康、维护生命尊严中独一无二的作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降低了6.8%,国民经济遭到了重创。世界上每日新增的确诊和死亡人数,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新冠疫苗才是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强大屏障。

依靠科学方法,中国科学家全力投入研究新冠病毒的特性和结构,进而利用技术手段,在世界上率先启动疫苗研发,并且同时展开了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等多项研究,为生命赢得了时间。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带领人类探索发现自然界的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将科学成果应用到解决人们的特定问题中去。科学与技术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愿我们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浩浩荡荡的人类进程之中,承担历史重任,做一些造福全人类的科学技术工作!

愿我们不负新时代!


延伸阅读

到来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前后,有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值得永远铭记,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即属于此。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号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会通过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重视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此而言,这次大会的召开表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思路上的根本性转变:从过去主要在经济制度上做文章,强调坚持纯粹公有制与经济计划,转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而这就要求切实尊重经济规律,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在此意义上,科技体制的改革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全局实际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牵引意义,可以说这次大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充分显示了其深邃的战略眼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力证明这次大会所确定思路的完全正确性。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看,这次大会肇始了一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的宝贵传统。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别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几次重要会议,本世纪以来国家又连续召开多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方针得到有效贯彻,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已经营造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种宝贵传统和创新意识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ag官网
ag官网的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