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南京长江大桥: “天堑飞虹”见证自主创新伟力-ag官网

   2021-04-02 145

南京长江大桥 ■ 资料图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夜幕降临,技术人员钱斌良驾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此时,公路面上的玉兰花灯齐放,2000盏泛光灯色彩交织,使桥头堡、雕塑、桥身变得通体晶莹,似银河落入长江。钱斌良告诉记者,这一雄伟的景观被列为金陵四十景之一——“天堑飞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自1960年开始,历时近9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发扬自主自强的奋斗精神、创新创优的进取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拼搏拼命的献身精神、合心合力的团结精神,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五十多年来,桥梁建设者们坚守“大桥精神”,不断刷新着世界桥梁史的纪录,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半个多世纪,工程建设者们秉承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成就。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改写了大江南北乃至全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映照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冲天豪情,不仅带动着经济的腾飞,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自力更生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南京市浦口区迎江路40号,有一座古朴的二层小楼,这是南京长桥大桥桥史馆。走进这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便重现眼前。

自古以来,长江险,天可恃。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得出“南京长江段水深流急,在南京建造大桥不可能”的结论。南京作为东南重镇,扼华东水陆交通要冲,在南京江面架设桥梁,是人民群众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顺应人民的期盼,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大桥开工是在1960年,正赶上国内三年经济困难期,材料、资金、技术、人工都紧张,可大家都憋着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劲儿。”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员王方大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了技术人员,而我们连钢材都没有。没有我们就自己造,鞍山钢铁公司经过反复试制,于1963年正式生产低合金锰桥梁钢,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无数难题横亘在前。其施工技术难度之大、自然条件之复杂,在当时均堪称“世界之最”。今年81岁的孙阿根,时任南京长江大桥装吊工,他清楚地记得1964年9月,秋汛突发,洪峰一个接着一个,冲击着4号和5号深水桥墩沉井边锚绳,大桥危在旦夕,情况异常严峻。

面对危机情况,大桥工程局立即向全国各地紧急求援。上海用特快专车送来了加粗缆绳;武汉立即开了两艘拖轮支援……孙阿根回忆,“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历经30多天日夜加班,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加固钢缆,最终稳住了这两个巨型漂浮物”。

如今,行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这座高达70米,安放着三面旗雕塑的桥头堡引人注目,人们很难想象,建桥后期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创造性地用火车蒸汽蒸堡体,实现了混凝土一天就拆模的奇迹,仅用了28天就巍然矗立在了桥头。

半个世纪的超负荷运行结果证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水下基础设计、钢梁设计、建筑材料设计与制造以及物理学、建筑艺术学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桥梁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开创性意义,而工程总造价仅有2.87亿元。

回溯历史,南京长江大桥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价值被载入史册。喝彩与荣耀的背后,凝聚着千万大桥建设者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南京长江大桥既是建设者们一块块钢、一颗颗钉架起来的钢铁巨龙,也是用血肉之躯挺起的中国脊梁。


2、大胆创新 成就  “中国名片”

没有外援帮助,没有案例参考,南京长江大桥硬是稳“站”在湍急的水流之中,靠的就是桥墩技术的创新。

南京长江大桥一共9个桥墩,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用了4种不同的基础方案。每一个建成的桥墩都为下一个桥墩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7号墩位于江心水流最深处,原计划采用钢沉井加管柱技术。但在钢铁奇缺的年代,钢沉井要耗费巨量钢材。原南京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处处长、水下基础总设计师曹祯苦苦思索,创造性地提出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纯钢的施工方案。

正是秉持着这种创新精神,南京长江大桥打破了美国专家对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这座被称为“争气桥”的宏大工程,创造了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氦氧深潜水、72米深水基础工程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世界空白”。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以南京长江大桥的自主设计、建造开始,新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大桥精神”孕育的创新奇迹,如今正由新一代的“桥梁人”在国内外续写。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我国首座跨长江高铁桥梁,创下四项世界第一;被誉为交通工程“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英国《卫报》称其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清水河大桥,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而建设的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据《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建成公路桥梁87.83万座,其中特大桥梁5716座。不仅如此,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桥梁中,超过半数为“中国制造”。大江南北架起的一座又一座新桥梁,彰显着中国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3、继往开来 从“争气桥”到遍布江河的交通网

桥,寓意着纽带,更意味着机遇。诞生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南京长江大桥,折射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在江苏,400公里长江蜿蜒奔流。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江心洲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一座座大桥的建成让江苏各地从“拥江发展”走向“跨江融合”。从江苏首个跨区域联动的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到苏州与宿迁挂钩合作建设苏宿工业园区,大桥开通后促成的“飞地经济”不仅使两岸产业协作更加紧密,同城化步伐也得以加快。

一座座桥梁,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架,方便了出行,带动了要素快捷流动,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策应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

如今,放眼全国,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桥梁,不仅让“天堑变通途”,更让“中国桥”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品牌,成为惊艳世界、健硕壮观的地标。

2018年10月23日,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港珠澳大桥举行通车仪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大桥在这几十年中,一直是展示中国道路和中国人精神的一个窗口,它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记忆、情感和文化的奇观。”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鲁安东认为,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物质的桥,更是一座精神的桥,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横跨大江南北的大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关于大桥的光荣与梦想,仍在延续……


背后故事

自力更生 天堑变通途


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庆祝大桥通车典礼 ■ 资料图

镌刻时代足迹、凝聚民族精魂、自立更生的凯歌、艰苦卓绝的跨越、桥梁建设的丰碑,这正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特大型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长江南京段,江宽水深,地质条件复杂,终年受潮汐的侵袭和台风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前,国民党政府也曾想在南京修建长江大桥并聘请国外专家前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自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通车以后,由于长江阻隔,两岸不能贯通。后来仅靠宁浦火车轮渡,每日仅有一对直通客车由轮渡载运过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3艘较大的渡轮,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铁道部指定设计总局大桥设计事务所(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前身)着手进行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工作。1956年12月完成草测。

1958年8月,铁道部会同省、市等相关部门,经研究确定宝塔桥桥址方案为桥址建议方案,决定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随即开始南京长江大桥初测工作,同年12月完成。

由于国际国内的多方面因素,南京长江大桥屡建屡停,时间跨度长达9年。1959年11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为协调地方和施工单位的工作,决定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

1960年1月18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之后,正桥其余9个桥墩陆续开工。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广大建桥工人和科技人员怀着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忍辱负重,坚守岗位,在建桥过程中自力更生研发成功我国第一代低合金桥梁钢,开发成功多种深水基础工程,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首先通车。下午14时,南京市五万多军民在大桥工地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1000多名市民和部队指战员乘坐彩车驶上大桥。大桥上红旗挥舞,欢声雷动。大桥的配套工程南京火车站也举行落成典礼。过去靠火车轮渡过江包括等待时间约为2小时,现在从大桥上通过只需5分钟。

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正式通车。

1978年,大桥获全国铁路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与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大桥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4年,大桥入选南京不可移动文物。


精神传承

画笔下使命的传承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对于南京长江大桥有着特别的情感。

我的导师冷嘉伟教授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钟训正院士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时常聆听冷老师讲述恩师钟院士的故事。1960年,在来自全国17家单位的58个桥头堡方案中,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时年32岁的青年教师钟训正设计的三面红旗方案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钟训正当时作为建筑工种的专业负责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十分细心,施工过程中些许误差也不容许放过。在开工短短28天时间后,这座高达70余米的桥头堡巍然屹立在长江河畔,它不仅标志着南京长江大桥伟大工程的成功,更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胜利。

2016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入27个月的封闭大修期。东南大学建筑系时年37岁的淳庆教授秉持着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带领团队进行数据采集和历史资料考证,制定了严谨而又周密的文物保护方案,为大桥跨越百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60年到2016年,时间已经跨过了整整半个世纪。当年32岁的钟训正老师手上的画笔,在半个世纪后交到37岁的淳庆老师的手中。两代东大建筑人不仅毅然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并且将这份责任与使命薪火相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图纸上交织迸发。此刻,这座凝结了深厚民族情感和时代记忆的长江大桥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传承。

除了钟训正院士和淳庆教授外,还有无数大桥建设者,他们突破资金、技术等重重难关,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负韶华的奋斗篇章,诠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作为我国自主建桥的重要起点,南京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桥梁建设者的精神丰碑。如今,我国的桥梁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仅建起了100座以上的长江大桥,而且还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工程接力赛俨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的一个缩影,它将激励我在漫漫征程中始终将“大桥精神”作为自己践行初心的行动指南,激励我将前辈手中熊熊燃烧的使命薪火,举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前辈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严谨治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东南建筑学人,他们不断传承创新,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向着“止于至善”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95后”的青年建筑学子,我正在接过从师辈手中传过的画笔。在冷嘉伟教授的谆谆教诲下,我潜心学习,并跟随老师参与了和村镇运维有关的国家重点课题,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练就过硬本领,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自觉担当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延伸阅读

”我和大桥有张合影”

南京长江大桥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建筑,它将长江的自然景观与工程工艺完美结合,成为当时最具时尚气息的标志性人文景观,自诞生之日起,大桥形象便风靡全国,成为照相馆里最具人气的“布景墙”。或许一个人并没来过南京,但他的老相册里不难找到一张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

“上世纪70年代,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和南京长江大桥拍合影的,因此照相馆里的大桥布景特别受欢迎。”南京溧水红卫照相馆的老摄影师王志阳说。

王志阳回忆,自从1968年大桥建成起,红卫照相馆就在摄影棚里绘制了以大桥为主题的布景墙。“每到年底、春节前,来拍照的人就特别多。”王志阳说,在那个休闲娱乐很少的年代,这几乎成了不少人家过年前的一个“仪式”。

其实,即使见到了大桥,也不一定有机会能与大桥合影留念,毕竟一台当时最流行的海鸥双镜头照相机要120元,在物质生活普遍不丰富的时代,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一些大的照相馆就在大桥附近开设照相服务处。

摄影师拍回来的胶卷里最多的就是长江大桥,而且几乎都是同一个角度——拍摄南京长江大桥的“最佳角度”,即站在桥头堡引桥处拍摄,把桥头堡雕塑与整个长江大桥作为背景纳入其中,这也是当时江苏乃至全国各地摄影棚里用得最多的大桥布景角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ag官网
ag官网的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