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湖南双峰人。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后与毛泽东成为同学。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组织新民学会,后创办《湘江评论》。
1919年12月,蔡和森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蔡和森“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蔡和森认为,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他与陈独秀和毛泽东通信探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成为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
留法期间,蔡和森在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三次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革命斗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12月,回国不久的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蔡和森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在其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群众斗争的才能,并在斗争中成长为杰出的群众领袖。
在1927年5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在党的六大上,蔡和森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阐明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开辟割据局面的可能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蔡和森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36岁。“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当年立下的豪迈誓言,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恽代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恽代英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学习。他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春,恽代英到北京,与李大钊、邓中夏等建立了联系,开始研究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他受《新青年》杂志委托翻译并出版了考茨基的中期著作《阶级争斗》,对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重要领导人都曾发生过深刻影响。
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1927年1月,他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同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行径进行坚决斗争。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1928年,恽代英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6月,他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恽代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他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恽代英在狱中写下的豪迈诗篇。周恩来对恽代英高度评价:“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夏明翰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3月20日,共产党员夏明翰挥笔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山县,1900年出生。夏明翰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酷爱读书。1917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爱国宣传活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0年,在何叔衡等人的帮助下,夏明翰来到长沙,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夏明翰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农民部长。他经常到长沙、平江、湘潭等地,深入了解农民的情况,注意培养农运干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10月,夏明翰领导发动了平江、浏阳的农民暴动,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1928年初,夏明翰被调往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临行前,他向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告别,赠予妻子郑家钧一颗红珠,并附诗:“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善抚幼女继吾志,严峻考验不变心。”
1928年3月18日,因叛徒出卖,夏明翰在武汉不幸被捕。敌人对夏明翰施用了种种酷刑,劝他投降。但夏明翰始终视死如归,决不屈服。3月20日清晨,被押送刑场。行刑之前,敌人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他大声道:“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写下了那首传颂至今的就义诗。
夏明翰英勇就义,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留下的那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惧牺牲,英勇奋斗。
瞿秋白:“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瞿秋白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瞿秋白纪念馆,在东侧游客中心“怀霜社”里,第一眼就看到瞿秋白的名言——“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899年1月,瞿秋白出生在常州,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1年5月,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瞿秋白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后来,在党的五大、六大,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
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他到了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钱壮飞:在对敌斗争中立下丰功伟绩
钱壮飞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钱壮飞,1896年生,浙江湖州人。1915年考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北京的京绥铁路医院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钱壮飞经党组织安排,于1928年初转移到上海。同年,进入隶属于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的上海无线电管理处任职。
1929年底,钱壮飞按照党的指示,打入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同时,中央决定由打入敌人内部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人成立一个特别党小组,李克农任组长,由中央特科情报科长陈赓负责联系。他们三人战斗在敌人心脏,被誉为我党情报战线著名的“龙潭三杰”。三人互相配合,获取了国民党反动集团大量重要情报。
1930年冬到1931年2月,钱壮飞将国民党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二次“围剿”的命令,以及相应兵力部署等重要情报,经李克农、陈赓等报告党中央,对红军正确决策,打破敌人“围剿”,起了重要作用。
1931年4月25日晚,正独自值班的钱壮飞一连收到武汉发给徐恩曾的特急密电六封,他当机立断拆译密电。原来,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要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千钧一发之际,钱壮飞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党中央。接到钱壮飞的情报,在周恩来指挥下,中共中央、中共江苏省委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机关立即全部转移。钱壮飞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钱壮飞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总参谋部第二局局长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同年4月牺牲于贵州省金沙县后山乡,时年39岁。
钱壮飞以赤胆忠心保卫党中央安全,书写了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周恩来曾说,钱壮飞同志在对敌斗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的确使我们的党少走了弯路,全党将永远纪念他。
周文雍、陈铁军夫妇:革命精神不可灭
周文雍、陈铁军夫妇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百合镇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瞻仰。烈士纪念碑碑座刻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生于1905年8月,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陈铁军,原名陈燮君,广东佛山人,生于1904年3月。1924年秋,她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共产党走,她改名铁军。1926年4月,陈铁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和广州起义政纲起草委员会委员。当武装起义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当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最终失败。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与10多倍于自己的敌人奋战,杀出一条血路,撤离广州,辗转到香港,负责联络和安置撤到香港的同志。
1928年1月,周文雍当选为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东省委常委,与陈铁军回到广州,重建党的机关和组织。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敌人以高官厚禄诱惑,他们不为所动;被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仍坚贞不屈。
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这是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经典台词,电影里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周文雍、陈铁军夫妇二人。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