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食用菌种质资源中心实验室,一排排试管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管内是各式各样的菌种,它们有的呈现出淡淡的乳白色,有的则透着神秘的深褐色。这些试管不仅仅是研究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山西食用菌产业的未来。每当有新的标本送达,工作人员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登记、保存,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对科学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不要小看这标本柜里的一个个试管,每一个试管就是一个菌株、一个菌种,甚至能带动一个产业。”实验室负责人牛宇介绍道。因为这里是山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种质资源中心,而菌种是食用菌产业的基石,只有拥有优质的菌种,才能培育出品质上乘的蘑菇。因此,牛宇带领团队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山西各市县,进行野生食用菌的普查与征集。他们的足迹遍布山西的山山水水,从长满野生蘑菇的树枝到透明的不知名菌液,每一份标本都承载着他们的辛勤与汗水。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山西食用菌之父常明昌教授,他对记者说:“截至目前,实验室已从69个县收集到1000余份标本,这些标本被精心地保存在实验室的种质资源库中。种质资源库拥有先进的保存技术和设备,能够确保菌种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保持其遗传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使命。”
菌种保存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却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牛宇对记者说:“菌种保存分为短期、中期、长期3种方式。短期可保藏6个月,中期可保藏1~2年,长期可保藏10年,保藏温度低至零下196摄氏度。标本柜在储存菌类标本时面临诸多困难。菌类形态结构多样且脆弱,在放入标本柜的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菌体破碎或孢子散落,改变其原本的形态特征,影响研究价值。标本柜内空间相对封闭,湿度难以精准把控,若湿度过高,菌类易发霉变质,滋生有害微生物,使标本损坏;而湿度太低,又可能致使菌体干裂、变形。”
“同时,对于一些散发特殊气味或可能含有害物质的菌类,在标本柜有限且不通风的空间里,其气味或物质难以消散,会对柜内其他标本产生潜在污染与侵蚀风险,给长期妥善保存菌类标本带来极大挑战……”牛宇说。这项工作实验室已经做了十几年,现在已经有800多株菌株,这些菌株是实验室多年研究的成果,也是实验室为山西食用菌产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室培育出山西省的两个新品种:一个是灵芝,一个是猴头菇。此外,实验室还先后在中阳、临县等80多个县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选育优良品种300多个,推广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冬虫夏草等,实现经济效益超52亿元,数十万农户因此受益。实验室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结合市场,不断科技创新,让‘技术’充满活力。”说起这些,常明昌满脸欣喜与骄傲。
小菌菇将支撑起大产业。未来,山西食用菌产业将在实验室团队的带领下,带动更多农民富起来。而团队也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山西乃至全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导报记者 王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