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视察期间,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说明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同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柱。恩格斯指出:“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需求量很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重要使命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及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这些创新人才应当是具有政治远见、不谋私利、勇敢向前、脚踏实地而富有实践精神的先锋分子。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方法,以教育生产力的提升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争做有情怀、敢担当、高素质、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一、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的学理厚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通过讲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新质生产力生成于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势、深刻总结我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战略抉择,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与行动自觉。高校要努力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就需要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讲清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揭示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阐释推进新质生产力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关系,实现理论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化其改革创新的意识、坚定其开拓创新的信念、锻造其攻坚克难的能力。
二、将新质生产力思维融入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效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力,表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在不断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其“精神成人”,这就要求思政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大背景下,思政课的有效教学需要以创新为立足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收集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发展需要等数据信息,并依托智慧教学平台,集成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个性化推荐与ai伴学,同时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三、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教学评价,拓展思政课的评估广度
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突出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这为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理念遵循。思政课的质量评估要突破传统静态的单一维度,构建开放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教学环节,秉持“两性一度”的课程建设要求,以obe理念为导向,以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分析为抓手,以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的建设推进思政课的供给侧改革,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遵循“课前线上学习 在线评估→课中讲授 合作探究→成果输出→多元评价”的教学流程,将评价模块分布于教学各环节,基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全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师生、生生、组间等多元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协作能力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实践,感受国家脉搏,领悟时代责任,从反思总结、行为观察、案例分析、社会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效果评估;以校企产教深度融合为载体,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从生产发展的全过程感受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成就,协同合作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阶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基金信息: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22jgb113)、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项目编号:jgy2023029)。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梅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