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研究会赴山阴县南口前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二人自信从容,目光炯炯,高阔的前额,浓密的胡须,手挟文论,目光凝视远方。”8月11日,在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成立十四周年之际,山西新星博学苑一片苍翠松树前,马克思、恩格斯雕像耸立其间,为博学苑增添了几分厚重的文化底蕴。
今年5月5日,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在山西新星博学苑马恩纪念广场举行马克思诞辰203周年纪念活动,揭幕马克思和恩格斯雕像,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同时,还邀请山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辉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
在改革发展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2007年8月11日,以“与改革同命运,和发展共甘苦”为口号的全国首家改革创新研究会在太原成立。
十多年来,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始终充满改革创新激情,深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为己任,关注改革、关注发展、关注创新,围绕改革发展创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满腔热忱为改革鼓与呼,推出了一批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深度、思想有广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践行初心,结出累累硕果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名誉会长吕日周表示,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主旨演讲时提出的这一思想,大家感到十分振奋,多年来,研究会一直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开展工作。
“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也有困难,但继续改革能走向新的辉煌,不改革可能会在困难面前走向衰落。”吕日周说,“改革创新是一个突破旧均衡,在产生新的不平衡后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正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据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负责人介绍,研究会以改革创新为宗旨,立足山西,辐射全国抓案例调研,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和工作在一线的同志,特别是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调研512次,东至伊春,西至兰州,南至三亚,北至漠河,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目前有会员单位110个,个人会员万余名。
记者梳理了研究会十多年来做的部分工作:在农村、企业等地兴办14家新星书苑;组织义务植树活动21次;组织参与碳汇活动14次;组织知名专家学者举行创新论坛、研讨会51次;作改革创新报告100余场;归纳、总结了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精神162种;组织各类培训36次;向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其他领导递交专题报告62份,领导批示52份;收集整理200名改革创新人物资料;组织编写了《农村教育喜忧录》《低碳追求》等改革创新丛书20种;2015年起,每年在大同县火山地质公园义务植树100亩;长期资助在汶川灾区的罗颖和冷卓两位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扶助阳高县长城乡希望小学的建设和发展;倡导王家屏廉政文化;助力原平改革开放创新创业……
这一串串、一组组骄人的数字背后,见证了山西改革创新的光辉历程。记者听到、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颗颗为改革创新鼓与呼的赤诚之心。
砥砺初心,成就典型案例
“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难题。”吕日周表示,多年来研究会重点研究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科学发展的资源发展型、投资发展型、创新发展型三方面研究科学发展的模式,将各种新模式、新经验与山西实际充分结合,探索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式,助力山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沟五凹八道梁,风调雨顺闹饥荒;两年难分半季粮,十年未盖一间房。”这是长治市壶关县常平村在改革开放前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常平村从“一穷二白”起步,乡镇企业经过两次企业改制,建成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常平集团,常平村一跃而成为全省、全国有名的小康村。
常平何以有如此大的变化?“常平模式”是什么?吕日周说:“研究会挖掘了长治市壶关县常平经济开发区案例,提炼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常平模式,并支持出版了《不平常的常平》一书。研究会把常平经验概括为自主创业的发展历程、科学现代的管理体制、敬业奉献的领导以及党的建设。常平模式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研究会先后配合各有关部门完成了山西省政府交给的五项工作:一是协助省林草局创办碳汇培训工作,荣获全国第一;二是协助省治超办一起抓治超,成绩显著;三是协助省建设厅在大同矿区和城区的棚户区改造,短期内取得了经验;四是和省林业厅、农业农村厅一起抓山西生态庄园建设;五是研究晋商文化,提出组织“省外百名晋商返乡考察团”的建议,为晋商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山西作为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运输大省,一度是全国货车超限超载最严重的地区。“治超十年越治越超”,影响了全国的治超大局。研究会承担了这一任务后,向山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治超领导组书面提出“谁不治超就治谁”等10条建议,山西省的各项治超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的治超工作贡献了山西力量。期间,研究会参与山西省治超工作32次,向山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治超领导组书面建议、报告治超工作12次,参加治超调研和检查工作205次。
此外,研究会总结实现了“六就地”转变,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新典型忻州市播明镇小橝村案例;研究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综改为动力而实现短期快变的山西孝义模式;研究和论证了山西左权、榆次生态庄园经济发展模式;总结了山西新绛县“以事定官”“以事评官”的经验和陕西神木县的“三个执政”所引导的科学创新以及四川雅安、山西长治等地的改革实践。
“深挖新时代精神,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论证,先后与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共同指导成立了太行精神暨申纪兰精神(平顺)研究中心、吕梁精神暨贾家庄精神(汾阳)研究中心、大寨精神研究中心、右玉精神研究中心和平朔精神研究中心五个精神研究中心。使得这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的时代精神得以发掘和总结。
“念兹在兹,情之所系。”十多年来,研究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立足自身优势,对山阴县马营庄乡南口前村、武乡县大有乡李峪村、壶关县大河村开展精准扶贫。其中,南口前村从老弱100多人濒临解体的村庄恢复到300多人,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4000元提高到13400元。对李峪村,研究会分党建扶贫、文化扶贫、学习扶贫、社会扶贫、品牌扶贫五个阶段和步骤展开精准扶贫,如今,已成为家户喻晓的“中国魔术第一村”。
吕日周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方力量中,企业家极其重要。研究会一方面以“企业家十文化”来团结和引导企业家,另一方面发挥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优势,深入会员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先后为广灵精华、帅林农牧、玉露香梨、平定亮晶晶砂锅、人保健康山西分公司、陶寺尧文化等长远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坚守初心,跑好新的征程
行程万里,步步真情。一路走来,不改初心。新时代新征程,研究会将继续把“改革创新”书写在山西的广袤土地上,书写在山西转型综改的征程中。
“把新星博学苑打造成全国、全省的一颗文化亮点,成为优秀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学者专家以及学子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基地。”
“办好《山西领导决策参考》内刊,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提供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前瞻性强的决策依据和信息,当好各级领导的参谋。”
“继续收集整理1000个改革人物的资料;把五个中心提炼出来的五种精神汇聚为改革创新的催化剂,治国理政的正能量,山西综改的加油站。”
“继续深入会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为其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
十多年来,研究会一直运用“寻找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案例教育、归纳演义”六部曲工作法。吕日周表示,今后将继续用实用好,不在理论争论上纠缠,而要在案例中产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鲜活而有用的经验,继续深入农村、企业等地调查研究,推广一批先进典型案例。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创新再苦也要矢志不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改革创新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研究会要找准社团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党委政府高度关心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聚焦点,当好参谋,搞好服务,改革创新,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好社团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秉持“为官场问题出主意,为社会问题尽责任,为会员问题下苦功”的原则,为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3年5月4日,研究会全体赴汾阳贾家庄村开展义务劳动。
2013年10月30日,研究会在大同县落阵营新星书苑开展捐书活动。
2013年9月28日,研究会组织专家在山西农大召开山西生态庄园发展研讨会。
学会简介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是山西省委上报中组部批准的社团组织,是经省民政厅核准的省级协会,主管单位是省政府办公厅,党支部隶属省直机关工委。自2007年8月成立,由省政协原副主席吕日周同志担任会长,现有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近万人。研究会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即为官场问题出主意,为社会问题尽责任,为会员问题下苦功。成立以来,向省委、省政府领导递交并得到重要批示的调查报告60多份。一直努力培养一支铁军为改革创新服务,是一个改革熔炉、创新沃土的大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100多名80、90后优秀青年。
历届理事会组织情况:
第一届理事会:
会长:吕日周
秘书长:肖志刚
第二届理事会:
会长:梁文海
秘书长:贺仓
第三届理事会:
会长:王俊平
名誉会长:吕日周
秘书长:贺仓
吕日周: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第一届会长,现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名誉会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山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
2013年6月9日,研究会赴武乡县李峪村开展精准扶贫,并向村里学生捐赠书籍。
科学导报记者 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