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2021年,山西炬华科技有限公司晋升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获批两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这两家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借智借力为入驻企业“强筋壮骨”的有力见证。
为企业招才引智、蓄势赋能,促企业发展,是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班人一直以来的愿望。而企业由小到大、由强到尖端的变化,也是河津开发区以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河津开发区布局为“一区两带三园”,工业基础良好,转型需求迫切。2021年以来,该开发区扎实开展区校合作,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聚集洼地,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支撑。
精准对接专家团队,助推传统产业转型。成立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河津工作站和河津企业家科技创新发展俱乐部,举办“煤 炭”产业发展研讨会、煤焦化领域前沿技术交流和“连线高校、对话专家”等活动,围绕煤电铝材、煤焦钢化等产业技术需求,解决企业技术“卡脖子”环节,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密集开展市校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管委会 高校 公司”模式,与中科院科技产业化网络联盟喀斯玛(汇智)科技公司合作,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北京化工大学院长邱介山等一大批高校、行业精英到河津开展科技服务,打通了科技研发的“最前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新型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延链强链。围绕“六新”要求,建立河津创新产业生态研究院,结合新基建、5g智能等资源,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打造人才聚集洼地,招引项目建设落地。开发区成立津云科技孵化基地,建立企业“两高一紧”人才库,优化人才待遇,吸引150余名高学历人才入驻企业。山西阳光焦化集团是全国独立焦化行业的“旗舰企业”,2021年将新招的30余名高校毕业生纳入研发行列,在科技创新方面再攻关。
通过人才引育,深化区校合作。开发区内企业与全国26所高校院所达成共建“12大基地”、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意向37个,签订合作协议24个,落地产业项目6个。
(李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