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靠创新。创新发展要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
创新是亿万人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高大上”的事,处于金字塔尖的专业精英才是创新的人才。这种认识已不符合现实,创新时代。
当前,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仅仅数据标注这个环节,在我国,就超过千万人参与。大科学时代,单个专家闭门造车搞创新,难以有显著成果,大规模协同合作才是创新时代的标配。
大繁荣是大众创新的结果。人类社会初期,创新是偶发事件,是少数人的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理论、实践、制度、器物、思想、行动、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在创新。少数精英无法完成所有的创新任务,无法满足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创新需要。亿万群众的创新支撑起创新时代。创新不再是精英的独角戏,而是大众的协奏曲。
人人皆可参与创新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新科技的普及,普通人也具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领军人才,也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全员创新”。
教育普及让人民群众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了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5%。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三来一补”、乡镇企业、流通商业迅速发展,因为有亿万具有文化基础的劳动者可以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和社会跃迁,共同创造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传奇。扫盲之后,就是教育大发展。1949年全国大学录取3.12万人,1979年录取28.31万人,202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1158万人。随着教育发展,人民群众科学素质逐步提高。1992年我国第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公民科学素质指数为0.2%,2022年已经达到12.93%。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在中国同样也能取得高速发展,因为有广大大学生可以投身新科技的洪流之中。
产业普及让劳动者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最好的实践和创新的条件。我们已有芯片、人工智能等先进产业基础,参与先进产业的人才众多,具有在实践中创新的庞大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
创新条件普及让创新门槛大大降低,参与创新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创新人才总量大规模提升,尖端创新人才将不断涌现。精英来自群众,金字塔的耀眼塔尖一定建立在厚实的塔基之上。大数定律表明,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大,任何事件的统计概率都会接近它的必然概率。尖端人才与人才基础的关系规律决定我国创新人才的必然发展。中国人才群星闪耀的时代正在来到。
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于创新。要激发亿万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大化发挥人才优势,在世界创新竞争中胜出。